提到端午節,大家依稀記得是在6月份,但是你知道端午節其實是訂在農曆的5月5日嗎?
端午節不僅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,又有惡日禁忌、划龍舟等端午習俗。讓我們一同來探究端午節的由來、習俗及禁忌。
圖片來源:Freepik
端午節的由來
端午節是農曆的五月初五,關於端午節的由來,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,這一天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。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,屈原是楚國的大臣,他憂國憂民,因政治鬥爭被流放。在得知楚國被秦國所滅後,屈原心痛不已,投汨羅江自盡。民間流傳吃粽子、划龍舟的習俗,都和屈原有關。楚國的百姓為了不讓魚蝦吃掉他的遺體,便在江中投下糯米包裹的粽子,希望魚蝦只吃粽子不傷屈原的身體;划龍舟相傳是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,或以鼓聲嚇走吃屈原遺體的魚。這些習俗逐漸演變成現在的端午節,並以划龍舟和吃粽子為主要活動。
隨著時代的變遷,有記載顯示早在屈原之前,端午節就已經存在。「五月五,過端午,家家戶戶大掃除。掛艾草、插菖蒲,佩帶香包說習俗。」古人認為5月5日正式踏入夏天,是蛇蟲鼠蟻活躍的季節,會為人們帶來病疫,加上這天陽氣極盛,擔心邪氣侵襲,所以端午節這天也被稱為「惡月惡日」,因而延伸出許多禁忌和避邪驅鬼的習俗。例如,人們會在門口掛上有驅邪作用的艾草和菖蒲;喝雄黃酒據說可以驅毒避邪;佩戴內裝有艾葉、菖蒲等中藥材的香包保平安等等。
圖片來源:Pinterest
端午節吃粽子,南北大不同
吃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一種習俗,不過在不同地區也會因飲食習慣而使粽子的製作、烹煮方式有所不同。在台灣,每到端午節就會有就北部粽及南部粽兩個不同派系支持,爭論起粽子的差異與喜好,關於北部粽及南部粽,你是哪一派呢?
「南煮北蒸」這句話可以快速了解北部粽和南部粽的差異,北部粽將糯米搭配醬料炒至半熟、再將半熟的米包裹全熟的配料蒸熟,由於米飯先炒過,所以北部粽吃起來的感覺味道更香,粒粒分明的米粒較有咀嚼感。有不少人認為這樣的北部粽其實就是油飯包進粽葉裡而已,不曉得你覺得呢?
而南部粽的製作方法為純白糯米泡水、將生米包裹全熟的配料用水煮熟。因為沒有油炒使用水煮,能突顯食材的原味,口味較清淡,口感上則是濕潤軟糯。
端午節禁忌有哪些
- 不可送整串粽子
- 端午節常常會將自己製作的粽子想分享給家人朋友,但在民俗上「整串」粽子有詛咒之意,因為上吊輕生俗稱「吊肉粽」,而「送肉粽」則是一種送煞儀式,所以整串粽子是相當不吉利的。若要送粽子需先剪開繩子並一顆顆散裝再送人,否則容易造成誤會。如果不小心收到整串粽子也別擔心,只要把線剪斷即可破除詛咒
- 不能祝賀端午節快樂
- 不是所有節日都適合祝賀,端午節和清明節一樣都屬於祭祀之日,外加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在古時候意味著毒日,是瘟疫好發的季節,如果在這天遇上朋友,不如和對方道聲端午安康吧!
- 不要去海邊
- 雖然在台灣,五月的天氣就已經非常炎熱,但應該避免端午節到海邊戲水。在民俗說法中,端午節水鬼出沒容易抓交替,以科學的角度來看,端午節氣是梅雨季節,因此在海邊容易下雨溪水暴漲引發一些災難
- 不要爬山
- 一些地方民俗認為每年五月端午五毒開始滋生,便有避五毒的習俗。五毒是指蜈蚣、毒蛇、蠍子、壁虎和蟾蜍,這五種有毒動物合稱五毒。傳統上五毒圖案常作為兒童服裝圖案,因為人們相信五毒圖案可以以毒攻毒,防止身體受五毒侵害
- 不宜探病或掃墓
- 端午節是一年當中陽氣最重的一天,許多好兄弟容易聚集在陰氣較重的地方,像是醫院、殯儀館等等,所以不建議在端午節探病或掃墓
端午節不僅是傳統節日,更承載了深厚的文化與歷史意義。隨著時代變遷,慶祝活動逐漸多樣化,除了划龍舟、吃粽子、立蛋外,還有一些節日禁忌需要注意。端午節過後,便正式迎來夏季。
瞭解更多Lale友聚專業辦活動平台:https://activity.lale.im/lale.activity/index
參考資料:維基百科